东莞钢结构厂房施工布局需要考虑以下多个方面的需求:
一、场地规划
施工场地面积
要确保施工场地足够大,以容纳钢结构构件的堆放、加工设备的放置以及施工车辆的通行。一般来说,构件堆放场地面积应根据厂房规模和构件数量来确定,通常建议每 1000 平方米厂房面积预留 200 - 300 平方米的构件堆放场地。例如,一个 10000 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构件堆放场地至少应为 2000 - 3000 平方米。
同时,还要考虑施工设备(如起重机、电焊机等)的停放和操作空间。起重机的工作半径和起吊高度范围内应无障碍物,并且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构件的吊运和安装。
场地平整度和承载能力
施工场地应较为平整,坡度一般不宜超过 1% - 2%,以方便施工车辆和设备的移动。对于构件堆放区域,场地平整度要求更高,允许偏差一般在 ±10mm 以内。
场地的承载能力也很关键,因为钢结构构件通常较重。例如,大型钢柱、钢梁等构件可能重达数吨甚至数十吨,所以堆放场地和起重机行走道路的地基承载能力应满足要求。一般要求场地地基承载力不低于 150 - 200kPa,对于重型构件堆放区域或大型起重机行走道路,可能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如夯实、换填等)以提高承载能力。
材料和构件堆放区布局
材料和构件应按照种类、规格和安装顺序分区堆放。例如,钢材可以分为板材、型钢等不同类型分别堆放,并且每种钢材根据不同的规格(如厚度、长度等)再进一步细分堆放区域。这样可以方便施工人员查找和取用材料,提高施工效率。
堆放时要注意构件的稳定性,对于细长的构件(如钢梁)应采用平放或多点支撑的方式,防止构件变形或倾倒。同时,要考虑预留通道,便于起重机等设备吊运构件,通道宽度一般不应小于 3 - 5 米。
二、施工流程与区域划分
加工区设置
钢结构构件加工区应靠近材料堆放区,以减少材料搬运距离。加工区主要包括切割、焊接、钻孔等工序的操作区域。切割区域应设置通风良好的空间,因为切割过程中会产生烟雾和粉尘,良好的通风可以保证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焊接区域需要有足够的空间用于放置焊接设备和进行构件的拼接焊接。焊接操作时会产生强光和有害气体,所以应与其他区域适当隔离,并且配备遮光和通风换气设施。例如,可采用遮光罩和通风管道将有害气体排出室外。
安装区规划
根据厂房的结构形式和施工顺序划分安装区域。对于轻钢有吊车的钢结构厂房,一般先安装钢柱,再安装吊车梁,最后安装屋面和墙面系统。安装区域应保证起重机等设备能够顺利到达各个安装位置,并且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构件的临时固定和调整。
在安装区周围要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和防护设施,如围栏、警示灯等,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危险区域。同时,要考虑安装过程中的防风措施,对于高度较高的钢柱和屋面梁安装,在遇到大风天气时应停止施工,并对已安装的部分进行临时加固。
辅助设施区布置
辅助设施区包括办公区、生活区、仓库等。办公区应设置在靠近施工场地入口且相对安静的位置,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和对外联系。生活区要满足施工人员的生活需求,如设置宿舍、食堂、厕所等设施,并且要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
仓库用于存放小型工具、配件和易耗品等,应保持干燥、通风,并且有良好的防火、防盗措施。例如,仓库内可设置货架分类存放物品,安装防火门和防盗窗,配备灭火器材等。
三、交通运输
道路设置
施工场地内应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便于施工车辆(如运输构件的卡车、起重机等)通行。道路的宽度应根据车辆的类型和通行要求确定,一般主干道宽度不小于 6 - 8 米,次干道宽度不小于 4 - 6 米。
道路的转弯半径要满足车辆转弯的需要,对于大型平板拖车等运输长构件的车辆,转弯半径一般不应小于 15 - 20 米。同时,道路应与材料堆放区、加工区和安装区紧密相连,保证车辆能够直接到达各个施工区域。
出入口设置
施工场地出入口的位置和数量要根据场地周边的交通情况和施工车辆的流量来确定。出入口应设置在交通便利、对周边交通影响较小的位置,并且要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车辆能够顺利进出。
出入口处要设置门卫室和交通引导设施,如交通标志、标线等,对施工车辆和外来车辆进行管理和引导。例如,在出入口设置减速带、道闸等设施,控制车辆的进出速度和秩序。